过去到过石家庄的人,再来石家庄,都说石家庄变样了。
的确,石家庄市变大了,变美了,变得诱人了,变得方便了,记者经多日采访后也有同样感觉。
巍峨矗立的一群群高楼大厦,纵横交错的一条条宽阔马路;新修成的民心河串连着22个公园和游园玉带般地环绕在城市的四周;白天,绿草如茵,繁花似锦;夜晚,五光十色的万家灯火交相辉映……一切都在展现着现代都市的气派和文明。谁能想到,几年前还平房遍地、“断头路”比比皆是、一条臭水沟横卧城中、人人见了都说“土”的石家庄,短短几年竟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,不由得让人惊奇。
本世纪初,石家庄只是鹿泉市一个仅有600余人的小村庄。1947年,我人民解放军解放这“第一座大城市”时,城区面积只有12平方公里,人口不足10万。新中国成立后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,全市人民在建设经济强市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,1996年,石家庄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十五位,城区面积达110平方公里,人口猛增到140多万人。
但是,在世人心目中,石家庄总不像个城市。九十年代初,有个美国客商到石家庄考察,竟从北京带方便面,下车后才知道,原来石家庄是个不小的城市。原省委一位领导同志是在常州、南京等省市工作后来到石家庄任职的,初到时就直言不讳地同市领导谈了自己的看法:石家庄和省会的形象极不般配。
领导的批评,人们眼中给出的低分,深深地刺痛了石家庄市的各级决策者。他们认识到,现代意义的城市,不是也不应该是单纯的生产和生活场所,而应该是以人为本,成为人们最理想的栖居地。即使从经济意义上讲,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吸引外资没有一个优美舒服的环境,是很难受到投资者青睐的。作为年轻的省会城市,只有环境好了,城市形象改善了,对内可以产生凝聚力,对外可以产生吸引力,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。
有形的是城建,无形的是观念。观念的更新,给石家庄市加快城建步伐注入了巨大的推动力。
近年来,石家庄市抓住国家“拉动内需”、扩大基础设施投入的有利时机,大张旗鼓地开展了以城建带动经济的发展战略。他们从改造、完善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入手,以改善城市面貌、重塑省会形象、给人们建设完满舒适的生活环境为目的,对市区进行了全面改造。他们投资10多亿元,对市区的主要交通干线“三纵三横”进行了拓宽,多数达到50米以上的宽度标准;投资近20亿元,修建了日产水30万立方米的地表水厂和引岗黄水库供水工程,结束了石家庄人长期吃地下水、导致地下水连年超采的历史;投资1.6亿元,兴建了日处理16万吨污水的污水处理厂,净化美化了环境,保护了下游水域和人民的身体健康;投资15亿元,修建了宽60米、全长41.2公里、双向六车道的环城二环路和南环大桥……
“群众需要什么,现代化城市应该具备什么,我们就上什么项目”,这是石家庄市各级领导的共识。
去年9月29日通水的民心河,是最受市民称道的一项代表工程。石家庄是个内陆型城市,市内没有一条自然河流,气候异常干燥,冬天尘土飞扬,夏天酷热难熬,市民们早就盼望有一条自己的河。经过长期谋划,1997年,“引水入市工程”决定上马,一条总长56.9公里,宽20米,拥有沿河公园和游园22个的内河修建成功,使全市增加了140万平方米绿地和3600亩水面,城市形象也为之一新。如今,人民走在民心河畔,只见习习清风吹动着碧波,空气中飘动着些许湿润,绿地相拥的小路上,三三两两的人们有的坐在石凳上拉家常,有的操着胡琴唱上两嗓子,孩子们穿梭嬉戏在绿茵之间。人们赞扬“这些工程通民心、顺民意、是德政工程,也是民心工程。”
在石家庄的城市建设中,市委、市政府特别重视文化设施建设。为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消费需要,省市共同努力、相互配合,在省有关部门的协同下,先后投资数十亿元兴建了或正在建设的艺术中心、科技馆、汇文图书大厦等十大文化设施。这些规模宏大的文化场所,既促进了全市的精神文明建设,也大大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。
楼高了,路宽了,水清了,林木绿地多了,不但改善了市区的环境、光大了石家庄的省会形象,给人们创造了一个优美舒适的生存环境,对全市的经济建设也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。如沿民心河两岸有十几处近几年新开发的居民小区,过去由于环境不好,房价一降再降也难销。民心河建成后,沿河住宅很快销售一空,而且房价普遍上扬10%以上。
花香蝶自来。近几年,美国、日本、新加坡、香港等地的客商,看到石家庄城市日益变大变美起来,也纷纷前来考察咨询,准备在这里加大投资力度。